搜索
词笔淩云正后生,安贫守道住神京。
昔年南国无虚誉,今日终朝有令名。
杨柳岸边挥袂去,木兰舟里载书行。
琴堂莫作多时计,碧落方开万里程。
猜你喜欢
词笔凌云正后生,安贫守道住神京。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绣袂(mèi),展香茵(yīn)。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参考资料:
1、诸葛忆兵.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52页
2、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37页
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以青梅或青杏煮酒饮之。斗:趁。时新:时令酒食。
茵: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朝云:相恋的女子。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典故。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虽写丽情,但不纤佻,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
扁舟共载倦游身,情话欣逢旧主人。折得寒花传驿使,沽来浊酒酹江神。
鹤虽善病声偏壮,虎到能痴性自真。酬唱顿忘行役困,天涯何处是红尘。
慇勤送子出京华,文水城东是我家。万里一身依旧业,五年三载在天涯。
缄书欲寄青毛凤,衣锦仍乘白鼻騧。归到故园耆旧问,圣恩留赏上林花。
昼日起风花欲开,过鸿未尽巢燕来。看山巳严阳翟驾,群饯复聚梁王台。
苦云离合每不易,便醉颠倒何嫌猜。背阁碧树故袅袅,当筵哢鸟时徘徊。
不见当年艮岳盛,今日累累青草堆。
嫌将金粉斗春风,独撷兰英向月中。但愿君王采香去,更无人到馆娃宫。
杨朱来此哭,桑扈(hù)返于真。
独自成千古,依然旧四邻。
闲檐(yán)喧鸟鹊,故榻满埃尘。
曙(shǔ)月孤莺啭(zhuàn),空山五柳春。
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
善卷明时隐,黔(qián)娄在日贫。
逝川嗟尔命,丘井叹吾身。
前后徒言隔,相悲讵(jù)几晨。
我来到此地吊念故友,故友就好像真的活着一样。
故友是一个千古不朽的人,依然活在周围邻居的心里面。
悠闲地喜鹊在屋檐喧闹着,故居的屋子落满尘埃。
夕阳余辉和黄莺的叫声倍显孤单,春天到了,山里面只剩下故友的空室。
漫山遍野的花朵满脸的愁容,泉水哽咽着迎接来往的客人。
沈居士如善卷、黔娄那样贤能而安贫。
逝去的流水和枯萎的死井感慨着故友的生命。
我们相隔的时间也不多,相悲的时间过不了几天。
1、陶文鹏注评.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42页
沈居士:信佛而在家修行者称居士,此沈居士应为王维友人。
千古:千古不朽,对死者的悼祝之词。
五柳:此指沈之山居。
善卷:古之贤士。相传舜尝以天下让卷,卷不受而去,入深山,莫知其终。
逝川:逝去的流水。
言隔:言语隔绝。讵:岂也。
这首诗的起四句写前来吊唁,斯人已逝,而周围环境依旧。中八句写吊唁当日所见,一切景物无不涂上悲悼之情,且以古贤比喻死者,写景写人皆以极浓郁的主观色彩出之,表现了真挚深厚的友情,此为本诗根本特色。末四句感叹,以逝者比死者,以丘井自比,竞恨不得以身相随,因悼念之深而不觉出此重语,将诗人对沈居士亡故之悲痛推向更高一层。
这首诗全篇以哀哭的调子写出,句句都渗透着诗人悲伤的泪水。诗人用了一连串典故,把沈居士比喻为桑扈、陶渊明、善卷、黔娄,颂扬他安贫乐道的隐逸高风。诗的起头和结尾各用四句直抒胸臆,倾吐对友人辞世的怀念、悲伤、哀哭,又避免了长篇排律容易造成的板滞。中间四联,前三联都是借景物抒悲情。“闲檐”、“故榻”一联写主人去后山居的寂寞荒凉;“曙月”、“空山”一联以春天美景反衬悲情;“野花”、“泉水”一联移情于景,将景物拟人化:因为山居主人逝去,就连野花也对客哀愁,泉水亦呜咽迎人。写景手法有别,但悲情同在景中,而且一联比一联强烈。总之,诗人以一掬精诚、满怀酸辛与亡友之魂灵相感通,令人读之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