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甘陵孤垒起纤埃,趋诏东南武库来。天子此时知国器,生民从古寄贤才。
神锋立断无留刃,筹笔先机有疾雷。行见司徒封露布,邺城歌舞夹行台。
猜你喜欢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又向沱潜去,骊驹动短歌。虽归犹客耳,欲别奈君何。
冷署趋庭惯,名山考业多。鲰生等匏系,旅食感蹉跎。
桑芽粒粒破春青,小叶迎风未展成。寒食归宁红袖女,外家纸上看蚕生。
石榴花红细雨白,江南四月天气凉。须臾云散忽晴色,满院花树生幽香。
幽人抱病无可语,日出南窗看晴雨。小儿造化多戏人,世上俗子徒劳神。
云树玉泉寺,肩舁半日程。更无人作伴,祗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闲游竟未足,春尽有馀情。
买山不必待白发,兹事古贤时蹉跎。微闻陆沈在金马,持较三径谁与多。
刘侯作宦有苦意,二亲鬓霜儿齿稚。不然散发江湖间,佯狂放歌亦能事。
十年缟纻自人海,我视刘侯气无改。嗤颠斥俗两无凭,酸咸自知难索解。
春昼书堂秋夜琴,每忘世事恣啸吟。侯如流俗宜远引,我无结客千黄金。
朅来一官奉鹾策,归家上堂有喜色。明知货殖君子讥,惟人所讳君独直。
围腰万钉何足云,眼前此屋心所殷。君能办此富何病,终胜阿堵烦其文。
江城一夜风催雪,岁朝拥衾梦清澈。打门不惜惊周公,挥手相从谢岩说。
江上水寒犹未春,布帆无奈向江濆。高歌青眼匪易适,嗟此南北东西人。
喜君近疾已平安,楮帐绵衾且避寒。饭颗任嘲诗骨瘦,糟丘能遣客怀宽。
天街钟动朝初罢,海国书回岁又残。忽讶衰翁不相问,北风吹雪正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