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步月寻溪过佛斋,溪边石藓湿芒鞋。
虚窗独卧听松竹,半夜一山风雨来。
猜你喜欢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39-140页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芳(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芳菲:香花芳草。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瘠土嗟薄获,岁丰长忍饥。戎马况叠迹,田园成路蹊。
荷锄代牛力,播种良苦疲。朱火肆燎原,禾稗同一萎。
民乱如恐后,况乃驱策为!徒跣呼百神,呜咽致我辞:政拙未敢苛,召灾今则谁?
云汉何皎洁,箕斗正参差。心知阊阖远,侧向高天啼。
明日急刍饷,吞声重涕洟。
浮生哀乐尽消磨,纵酒凭君更放歌。已办苦吟淹日月,祗宜流涕向山河。
心情越鸟难随马,世事吴蚕欲化蛾。却被汝阴居士笑,年来担上看春多。
素娥宴罢瑶池,醉簪误堕庭深窈。花神爱护,绀罗轻衬,绿云低绕。秋意重缄,芳心半吐,有香多少。把幽轩好梦,等闲薰破,凉月转,人初悄。冷沁冰壶风袅。肯轻与铅华相照。湘兰标致,水仙风度,也应同调。钗凤香分,鬓蝉影动,此情云渺。问何时分付,一庭寒玉,对妆台晓。
城上长更续短更,江平天迥雁方征。
灯明纸帐雪霜色,火熟铜瓶风雨声。
浊酒未倾心已怯,细书时读眼犹明。
萧然一室平生惯,纛下何须拥万兵!
太学虀盐旧,中吴翰墨声。
关山题柱笔,风露读书檠。
夜雨绿荷破,孤坟丹桂生。
空将擅场手,往记玉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