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皇妆就牡丹天,来献蓬莱不老仙。
耆旧喜增羊祜传,蛮夷欣问晋公年。
休怀苕水清风适,且醉檀溪绿草边。
原向衣冠图上看,银屏千岁映貂蝉。
猜你喜欢
十载肝油驻汉关,勋名高压岘南山。
雨滋万顷春犁乐,月淡三边夜柝闲。
为小朝廷留宿望,升真学士重崇班。
九重银信知非远,白玉阶前一武间。
向来荆楚说边州,人士今夸乐国游。
千里潢池自交扰,一江汉水独安流。
兵无敢惰身为率,民有独饥惠亟赒。
阴德活人无量大,不须香火祝王侯。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橐(tuó)晚,姑记乞(qǐ)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东阁:指丞相府,时秦桧任丞相。北扉:指学士院。
持橐:即“持橐簪笔”,指近臣在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或有所记事,故持袋备笔。
此诗作于升之宫学秩满之时,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时陆游居山阴。
钱仲联详注仲高身世,大略云:仲高,陆游从兄陆升之也。绍兴十八年(戊辰)进士,其人阿附秦桧,谄事桧党两浙转运使兼临安知府曹泳。泳为政凶酷,缙绅畏之如鬼蜮。时升之为右通直郎,与右承务郎李孟坚亲善。孟坚之父光私撰国史,语涉朝政,或多讪谤褒贬。孟坚以秘事告之,升之发之以告泳,泳检举於朝,光故得罪。後桧死,泳被贬窜新州,升之坐为秦党亦被黜。“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一句,深有规劝之意。
此诗直白无碍,意思不必过多解释,仲高时往投丞相秦桧门下,故陆游在此诗中予以规儆。“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道义是不分古今的,但凡稍有智识、操守的人都应遵守,然而功名却很难说了。当逢有道之世,求取功名而不悖于道义,或说功名与道义体现为一致性时,自当努力追取。这正是儒家传统的积极用世思想。历数中国古代士人,但凡事业有成者莫不类此,国旺家兴,名垂后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统实现。但这样的世道,泱泱中华、上下五千载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多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遭逢乱世,帝王昏聩、奸佞当道,功名与道义则体现为对立的关系,这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则是一种常态。士人往往有两类选择:一是舍道义而就功名。陆仲高年轻时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绍兴二十年(1150),陆仲高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之后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仲高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显然这样的一种选择很为时人所不耻,陆游在此诗中也正是劝他不如请求退职。另一种选择是坚决维护道义,至少是维护心中的道义原则。
有铁莫妄熔,熔作侠士椎。
有帛莫妄缝,缝作山人衣。
君看天放翁,气貌绝清赢。
濩落七尺身,仁义充肤肌。
无家救人穷,无田恤人饥。
江湖三十秋,白头转岖崎。
余情尚洒洒,不吐酸寒辞。
事慕古豪杰,诸儿那得知。
或云有仙骨,深中愈难窥。
趫腾华佗戏,偃蹇梁鸿噫。
世熊贵反覆,口语澜翻飞。
夫子顾之笑,百触不发机。
宁当待沟壑,西山古谁悲。
佩君珊瑚钩,酌以玻璃卮。
相知岂云无,去去勿得疑。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京镇周天险,东南作北关。埭横江曲路,戍入海中山。
望越心初切,思秦鬓已斑。空怜上林雁,朝夕待春还。
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
凝眸,犹记得,菱花镜里,绿鬓梢头。胜冰雪聪明,知己谁求?馥郁诗心长系,听古韵,一曲相酬。歌声远,余香绕枕,吹梦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