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迳桃溪碧草芳,故园遥寄水云乡。
老来转使宦情薄,春思颇增诗兴长。
教子文书容自勉,逢人尊酒为谁忙。
海棠却似怜衰朽,依倚东风试晚妆。
猜你喜欢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zhuó)茗(míng)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本站。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嗜睡疏茶碗,逢春爱麴车。
聊将枕流耳,静听属私蛙。
林下闲成癖,人间嬾莫加。
孙登欲长啸,四座且无哗。
艳淑如斯例作尘,相逢可即昔时人。愿将彼骨吹成土,持葬儿今屡转身。
东家牡丹不论叶,西家桑柘不论花。花前把酒酹红玉,一滴谁沾桑叶绿。
隔墙羯鼓春逄逄,人散酒阑花亦空。采桑养蚕百筐满,子子孙孙衣著暖。
明年赁地过东墙,拔却牡丹多种桑。
村寺空工乐事兼,今来重访野情添。新成高阁能临水,旧种松枝已过檐。
秋入平林犹有叶,塔迷烟雨尚留尖。倦游真有乡园恋,一枕寒潮梦亦甜。
知是何峰秀所钟,曾因手种得仙翁。
暑须怯袅粘金穗,凉瓣嗔封迸柿红。
扑卖有声传寂昼,幽妍无力借薰风。
窑瓶插满清香烈,欹枕探吟鄙鹿葱。
万雪千霜。禁持不过,玉雪生光。水部情多,杜郎老去,空恼愁肠。
天寒野屿空廓。静倚竹、无人自香。一笑相逢,江南江北,竹屋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