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琴高古仙人,控鲤飞上天。丹炉访遗迹,邂逅馀山巅。
石壁削寒玉,万仞凌云烟。隐雨有石屋,垂钓临平川。
旧闻钓处石,可坐八九筵。邑宰颇呼客,醉歌日留连。
里胥厌追索,挽石沈深渊。高秋见涯涘,巨石呈方圆。
斯民不可扰,此理甚坦然。岂非仙圣居,未易污荤膻。
馀生欣晚遇,想像追真仙。净绿不敢唾,薄暮聊周旋。
猜你喜欢
长川抱空岩,春水三月深。有鱼岁一来,琐细如寸针。
网鱼聚乾腊,白艇争分阴。与人作苞苴,囊纱走权门。
人言投鲙残,成鱼只侵寻。岂有仙家庖,烹鲜赤刀砧。
又言弃药滓,入水成纤鳞。仙事亦渺茫,讵可穷本因。
不知谁作古,遗祸今犹存。杀鱼岁亿万,可易千黄金。
仅令贵公子,醉嚼聊一欣。世俗自乃尔,仙人亦何心。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dì)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wàn)满重湖。
凝睇:凝聚目光而视。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
“吴主”句:吴王夫差的江山已覆没。落日:喻亡国。芜:音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乱草。菱蔓: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词的上片写西施。“倾国倾城”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的词语,始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此词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似乎是对西施之恨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在姑苏台上春霄宫中,西施内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妆成侍宴之前还忍不住泪水暗流,她倚立风前深情远望,凝视着自己那南方白云深处的故乡。“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雪肌肤”在此形容西施肤色之美,晶莹洁白如雪。词的上片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的幸福来说,她远离故土,向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暴君献媚邀宠,却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
下片转写吴、越。“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吴王所占领的辽阔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变易主人。越王的雄伟宫殿也已经大都变得壁断垣颓,遍地荒草,一片陈迹。兴衰成败都化作过去,只有那红荷绿菱仍然密密地覆盖着湖面,年复一年地宣告着春去夏来。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
此词正如李冰若说:“伯主雄图,美人韵事,世异时移,都成陈迹。三句写尽无限苍凉感喟。此种深厚之笔,非飞卿辈所企及者。”(《栩庄漫记》)
口生白醭怕开言,几度抬身又困眠。
佛法从教陈烂却,权衡不在老夫边。
驱车振楫越山川,候晓通宵冒烟雨。
青枫浦上魂已销,黄檗馆前心自苦。
路暝客行稀,林昏月上迟。雨声黄叶下,阴火碧燐移。
寒事催荒徼,清砧急远闺。和戎归圣算,近罢月氏师。
含酸茹叹几伤神,呜咽交流忽满巾。
建业江山非故国,灞陵风雨又残春。
虞歌决别知亡楚,宴酒初酣待报秦。
欲断青天销积恨,月娥孀独更愁人。
百花寺里曾相问,报道携琴正出游。惆怅不知何日会,蹉跎又是两星周。
黄芦白雁官洲月,古木寒藤玉笥秋。两地相思千叠意,不堪吟倚夕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