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来闻道得明珠,丹凤今年第几雏。会遣梦中分赤锦,不妨衣上有天吴。
猜你喜欢
逸骥忽生千里马,新诗来乞百家衣。老夫安得天孙段,只有羊裘坐钓矶。
旧来人说陈惊坐,真有诗如孟浩然。莫厌敲门觅纹褓,此翁衣钵要渠传。
人间臭味易相寻,谁复诗骚著意深。自古高吟唯洛下,一时胜事说山阴。
閒看禅月台前水,笑倚灵山阁外林。安得朱弦与疏越,与君三叹有遗音。
船下广陵(líng)去,月明征虏(lǔ)亭。
山花如绣颊(jiá),江火似流萤(yíng)。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1.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0-801.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渊明任疏散,出处皆逍遥。悠然解县组,不折五斗腰。
晴川风日佳,归舟喜摇摇。及门对妻子,不觉衣囊枵。
居贫道则腴,念澹迹已超。时复会田家,兴至不待邀。
种豆在南山,种苗在东皋。投閒偶成趣,心逸身匪劳。
孤怀托素琴,万事付浊醪。乐天以乘化,内适何陶陶。
若人渺何许,世远不可招。千载东篱花,寒香翳丛蒿。
采采不盈掬,伫立秋风高。
马駃车驱起路尘,傍山阴翳作春温。东风欲放萌芽动,已有疲牛啮烧痕。
任世万钧重,载言以为轩。
空文误来世,圣达欲无言。
咸池浴日月,深宅养灵根。
胸中浩然气,一家同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