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年登敛牲钱,日吉视牢荚。
烹庖香满村,未觉膰脤窄。
馂余裹青蒻,篱落笑言哑。
咄哉陈孺子,乃有天下责。
猜你喜欢
鼕鼕枌榆社,坎坎桑竹野。初非有均度,意欲薄豳雅。
侯家按新声,视此宁勿赭。且从群儿嬉,吾耒已可把。
今兹淫春霖,曾不避甲子。荷锄做秧田,宁欠三寸水。
社戊占丰登,不以此故已。径起觳觫公,鸣蓑共于耜。
春风泼醅瓮,夜雨鸣糟床。
相呼荐蠲洁,洗盏方敢尝。
不辞酩酊红,所愿{左禾右罢}稏黄。
家家饭牛肥,岁岁浮蛆香。
念乃容,忆乃心。莹然一圭璧,允矣双南金。未鼓瑟与琴,何地扬清音。
后妃天命使若汝,国风那见关睢吟。关睢吟,作于古不作于今,汝翁一泪常沾襟。
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
毫发恐未尽,屠钓求隐沦。
今年独何幸,见此度世人?夜深来较术,雷雨战江津。
剑客行世无知剑人,太阿混凡铁。
至宝弃泥沙,光景终不灭。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隐见天地间,变化岂易测。
国家未灭胡,臣子同此责。
浪迹潜山海,岁晚得剑客。
酒酣脱匕首,白刃明霜雪。
夜半报雠归,斑斑腥带血。
细雠何足问,大耻同愤切。
臣位虽卑贱,臣身可屠裂。
誓当函胡首,再拜奏北阙。
逃去变姓名,山中餐玉屑。
剑客行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泪如雨。
急风狂雨三月头,门前一水涨清流。
几回送客沧江上,愁逐乱红飞远洲。
横看成岭侧(cè)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yuán)身在此山中。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参考资料:
1、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