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猜你喜欢
蜀(shǔ)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jīn)。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淫:多。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诗的前两句是对《长恨歌》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抽取其中的一个片断: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行程中,“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李隆基“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成《雨霖铃曲》以寄恨。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径截辎重,横攻士卒”,官军则“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这一切李隆基想过了吗?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陆子居山阴,杜门辄经年。有时思出游,两屦凌风烟。
长镵斸灵苗,大瓢挹飞泉。眼长不及寸,能著万里天。
不饮颜常丹,不食腹果然。金丹亦弃置,我是地行仙。
放眼金焦外,云中舣万艘。人烟瓜步树,残雨广陵涛。
身世随孤棹,乾坤感二毛。狂思斩蛟隼,频视吕虔刀。
公车回首齐名日,党禁寒心被锢年。共道滂膺关世变,岂知华管杂时贤。
功名气尽鸢肩外,词赋魂销鵩臆前。谁向不周山上望,吞声帝座独流天。
炎风朔野变新秋,锦席南移亦帝州。曲省仪曹辞奉引,陪都勋寺惬清修。
烟中晋苑朱甍影,树里秦淮碧水流。此去定传庾信赋,莺花回首白门楼。
月落松陵晓,风生笠泽秋。
雪消春力展,林雪似芳菲。独映孤松色,烦君问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