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螭阶侧凤池边,接武严徐愧昔贤。天骥绝尘方万里,知君不顾绕朝鞭。
猜你喜欢
闲居少(shǎo)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62.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2-353.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144.
少:不多。
池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亭亭江上楼,绮窗洞然开。上有愁思妇,感叹当为谁。
良人别经年,游宦苦不归。忧来不自媚,堂下寻履綦。
感彼三春花,将同秋叶飞。中怀如辘轳,日夜不停移。
高堂张素丝,弹作别鹤悲。馀音入云汉,何由使君知。
枕上浮生过半百,短发毵毵霜样白。
西溪溪上旧家山,岁岁故乡归似客。
船头渐这古松门,云是吴均读书宅。
烟云半岭见层楼,峥嵘鳌顶蓬宫窄。
有人挂衲归盘陀,棱棱瘦骨真维摩。
几年面壁舌不动,忽然拍手演渔歌。
秋来满船载明月,直钩不钓闲鼋鼍。
一雨笠,一烟蓑,五湖深处任风波。
黄梅渡口水流急,救护心谁如老婆。
仁风导和气,勾芒御昊春。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
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飞轩游九野,置酒会众宾。
临川悬广幕,夹水布长茵。徘徊存往古,慷慨慕先真。
朋从自远至,童冠八九人。追好舞雩庭,拟迹洙泗滨。
伶人理新乐,膳夫烹时珍。八音硼磕奏,肴俎从横陈。
妙舞起齐赵,悲歌出三秦。春醴逾九酝,冬清过十旬。
盛时不努力,岁暮将何因。勉哉众君子,茂德景日新。
高飞抚凤翼,轻举攀龙鳞。
有情痴故佳,无情黠亦尔。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新梢凝翠,落照余红。
乱鸦噪罢,叶叶清风。
五甲科名,半生蹭蹬,胸中可谓忘奇。荣华外物,算岂是人为。自有吾身事业,最难得、□养亲时。萱堂好,紫鸾重诰,寿与岳山齐。
世间,欢乐事,争名蜗角,伐性蛾眉。谩须臾变化,苍狗云衣。那似千秋寿母,功名事、分付吾儿。从今去,捧觞戏彩,双绶更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