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萼春前破,松髯雨后滋。石崖鸣野鹤,竹坞窜香狸。
山脚重重转,溪流泯泯迟。慇勤窥洞府,又得濯龙池。
猜你喜欢
往昔开锄古洞存,神龙曾隐穴山峦。灵踪何日青天去,云气无时白昼寒。
穿石分明印鳞爪,履泉惊惧作波澜。于今霖雨均方国,来客休疑尚此蟠。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参考资料:
1、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詹福瑞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料理风光兴未残,老无诗手一何悭。
新传彩胜排枝上,趁得冰花落鬓间。
噪雀晓来埋屋角,土牛声已动谁关。
寒窗我欲觞眉寿,不是羊羔醉玉山。
齑馆常年会,辛盘此日传。鹢飞惭落羽,鲸吸感流年。
白发干戈里,青云谈笑边。晤言宁邂逅,接席亦因缘。
列俎馀珍味,登筵总俊贤。玉壶延淑景,綵笔咏春天。
上客欢先醉,狂朋喜欲颠。梅悬金胜小,烛照锦袍鲜。
起舞交为寿,疑年各自怜。主人情更重,屡赋鹿鸣篇。
抹野衔山影欲收,光浮鸦背去悠悠。
高城半落催鸣角,远浦初沉促系舟。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凄凉独有咸阳陌,芳草相连万古愁。
故都佳丽地,旧里诗书门。文僖有家学,历世乃弥敦。
登金学士贵,践斗尚书尊。簪缨父子继,姓字儿童论。
文章两京赋,雨露三朝恩。君今历南省,禄养怀晨昏。
壮哉显扬志,古道谅斯存。
列鼎佩金章,泪眼看风枝。却思食藜藿,身作屠沽儿。
负米无远近,所希升斗归。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
斯言如不忘,别更无光辉。斯言如或忘,即安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