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嗟余本何人,累然居海峤。家世业为农,有田在岩窔。
春到耦妻耕,寒来从母漂。屋角日诛茅,杖头时荷蓧。
迨冠知读书,聊为起家兆。有琴既无弦,有剑亦无鞘。
侥倖厕末科,安敢缀天彯。但期窃斗升,活此老与少。
岂谓暮年中,亦误蒙收召。曾未著微劳,遽使登华要。
自度老无能,共知愚不肖。纵未遭人非,难逃天日照。
傥不速休官,宁免渊明笑。矫矫渊明贤,千载谁能绍。
瓶粟虽无储,风标松比峭。诗篇虽不多,笔力天与妙。
顾余岂能诗,微吟蚯蚓窍。可笑不自量,辄欲赓高调。
贰车真豪英,逸如千里骠。又如礼乐器,肃然在宗庙。
有美颀而长,视容清且瞭。自应辅明时,与国增光耀。
胡为佐一州,从容陪坐啸。乘兴来湖山,欲看余把钓。
濯足玩水云,纵目观野烧。喜余和陶作,举杯为余釂。
草具虽萧疏,亦复为余嚼。余已学渊明,公方跂周召。
出处既不侔,无由远相叫。愿公保令名,求贤行有诏。
猜你喜欢
俚耳惊闻古曲弹,地行元不慕仙官。
方看凤穴将雏上,已悟羊肠涉世难。
蚁梦未酣谁唤醒,鱼游自乐与谁观。
不妨散策三岩路,听彻松风百滩。
彼茁(zhuó)者葭(jiā),壹发五豝(bā),于(xū)嗟乎驺(zōu)虞(yú)!
彼茁者蓬(péng),壹发五豵(zōng),于嗟乎驺虞!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参考资料:
1、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
3、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茁:草木茂盛貌。葭:初生的芦苇。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发:发矢。一说“驱赶”。五:虚数,表示数目多。豝: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驺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蓬: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豵: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有人说,“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着慈悲心怀;还有人说,诗中的“驺虞”所指并非义兽,而是管鸟兽的官职,指代专门管鸟兽的官吏。《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用“茁”还有一个好处,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这里,芦苇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来点缀鲜花的绿叶。此句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壹发”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说“壹”不是确数,“壹发”只是泛指射箭的动作;有人说“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发”是指射出十二支箭;还有人说这其实指的是一次驱车狩猎的行为。“豝”可能是公猪也可能是母猪,“豵”是指小猪。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飞红飘白自交加,过了春光只叹嗟。
识得岁寒松竹耐,台知园圃谩栽花。
雨洗寒光气转清,开帘客散醉还酲。可能写我诗中趣,当复题君画里情。
夜月船头渔火碎,秋风天外旅魂轻。莫论十载清狂日,尤觉高歌意未平。
金羁白马晓朝天,嘒管行车暮已传。
上帝楼成何遽召,青霄路绝不应还。
飘阶陨叶声凄若,隔幕孤灯夜寂然。
来奠一觞空湛湛,却思平昔泪涟涟。
莲叶何田田,宛在水中央。别离不足念,亦复可怜生。
莲叶何田田,见叶不见水。贫贱贫贱交,富贵富贵友。
花生满洲渚,不复叶田田。持身许人易,持心许人难。
岁岁飞鸿出口回,年年采木下川来。川中鹿角都除却,便似函关日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