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十康强自古稀,年登八秩有谁宜。
寿钟贤母人难及,庆袭佳儿世共知。
荣养已为人子范,清规还作女流师。
彩衣更戏兰阶下,遥想慈颜笑解颐。
猜你喜欢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jì)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shāng)。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透过小窗望去,春雨打湿了红花,春光将尽。雨停了,却已是夕阳西下之时。谁看到她穿着单薄的衣衫,低垂着头,抱膝思量的孤独身影。
把酒独酌,无限凄凉。曾像做梦一样地在回廊里与她相遇,让我伤心断肠。
参考资料:1、(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9页。
红影:指鲜花的影子。瘦尽:以人之清瘦比喻春日将尽。雨余:雨后。低髻子:低垂的发髻,指低垂着头。髻子,发髻。
持觞:举杯。觞:酒杯。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怀恋旧情人而幽独伤感者的形象。上片由景语入,先渲染环境,而后推出薄衫低髻,抱膝思量,一个孤独苦闷人的形象。下片承前再铺写,侧重心理描绘,最后点出所思之由,但朦胧含蓄,给人留下了联想的余地和深婉的美感。
上片写暮春落红、雨后斜阳的景象。“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开篇这句实则是与周邦彦的“雨过残红湿未飞。珠帘一行透斜晖”暗合,纳兰随手拈来,将古人的词用在了自己的词里,浑然天成,令人不觉有何再妥。周邦彦写的是雨后残红在斜晖下投射于珠帘,而到了纳兰的词里则变得更加简洁洗练,更富美感。“红影”指鲜花的影子。鲜花的影子,透过小幽窗看去,别有风情,被打湿的花朵在暗影下,摇曳出多姿的风采,比起周邦彦的“残红湿未飞”,更显得有韵味一些。而多出的感叹“瘦尽春光”,其实有着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的哀怨无奈。承接上句,“雨余花外却斜阳”。“余”既是后,雨后的花朵在斜阳下,而梦中的她却是穿着单薄的衣衫,挽着低垂的发髻,挺立在暮日下,低头思量。雨后、鲜花、美人、夕阳这些事物构成了纳兰笔下的一幅美丽的画。上片最后写那位女子“还惹思量”。词中所写的女子为何人,无法考证,但从词面来看,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女子,让人忍不住想去怜惜。
上片写完雨后景色,下片便转而写情,直抒心曲:“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思念的人不知身在何处,只能自己独自饮酒,这真是无限凄凉的事情啊。“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写出了少女内心深处梦牵魂萦的心事。特别是写梦中的她“瞥见回廊”一句,实际上是纳兰内心对回廊相思之地的无限眷恋。明代王次回《瞥见》诗:“别来清减转多姿,花影长廊瞥见时。双鬓淡烟双袖泪,偎人刚道莫相思。”这首诗与纳兰的回廊情思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
全词是写暮春雨后,夕阳依依,一位春衫少女愁情难释,对花持觞。最后道出她的心事,原来是梦里在回廊又遇情郎。这是表面之意,实际上是纳兰容若以想象中的少女暮春怀思,写自己对她的深切思念。这就是“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韦庄有《浣溪沙》词云:“想君思我锦衾寒”,杜甫五律《月夜》诗中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对方,却总写对方在思念自己。这样的写法情更深,意更浓。
宝施三千界,住相终成坏。
离相达无余,此是空知解。
倚时独幸识斯人,不尔终身憾不禁。
诗裹重逢神骨峭,老来更觉语言深。
鬼吟似有声堪听,风过浑无迹可寻。
死去岂馀毫发恨,生前观独遇知音。
星初落,露初收。离巢鸟,过妆楼。被翻红浪独眠愁,多少恨,何用说,看眉头。
屏山曲。香断续。寻梦不思妆束。人似病,气如秋。难相见,只独宿。
泪空流。
老作孤舟客,秋涛涨小江。
林昏见飞磷,村近有惊尨。
天阔三更月,篷低一尺窗。
鱼餐虽草草,聊喜到吾邦。
闻辟新轩槛,高明岂鞠穷。
八荒供望眼,万事付冥鸿。
聊味青龙钞,行趋白虎通。
大各兼内外,拈出便无同。
君不见岳阳城南老树能化人,又不见草中巨石如卧虎。
树逢仙客授还丹,石误将军箭飞雨。海宁太守提健笔,与丹通灵箭角力。
山精木魅寒睒䁑,千年丑怪匿不得。衔瘤半裂雷大出,隐入云绡露奇迹。
猝然一见心胆惊,气尽画工俱辟易。挂之高堂风动摇,古色一片秋萧萧。
待候砚池卷东海,归写扶桑与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