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久吏皆黄发,频年困赤眉。忽逢司隶属,重睹汉官仪。
讴咏皆欣合,民灵共乐推。区区蹇嚣辈,犹不悟天时。
猜你喜欢
四百年间反覆寻,汉家兴替好沾襟。每逢奸诈须挼手,真遇英雄始醒心。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当时虚受君恩者,谩向青编作鬼林。
彭蠡万顷波,胥江八月涛。
所蓄盖有素,末流故滔滔。
君子贵养源,毋事驾说劳。
汉祖过百人,心动疑贯高。
田孟天下士,其忍负赵敖。
处死且不难,视身如鸿毛。
髠钳吾何畏,义命岂忍逃。
乘舆忽至止,兴运有所遭。
挽首与之语,议论诚英豪。
回视汉廷臣,谁能出尔曹。
即日拜宋相,泥涂升九皋。
大闲不可逾,四维在所操。
我观忠义传,荣如华衮褒。
置君如奕棋,百岁犹腥臊。
供帐都门羡二疏,赐归犹得老田庐。他年萧传催和药,一著先机恨不如。
绿囊方底殿屏东,密使潜书昼夜通。
落尽仙桃春不管,更教双燕舞西风。
汉室言中圮,咸京欲伴芜。髹墀倾馺娑,齯齿笑诸于。
未暇平青犊,旋闻奉赤符。货泉诚妄改,天命本难渝。
夜来偷醉早梅傍,风致何人继陆郎。禁酒国中佳节换,樽前谁唤点酥娘。
轻汗微微透碧纨(wán),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nì)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huán)。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参考资料:
1、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464-465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第1207-1209页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碧纨:绿色薄绸。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女子的发髻。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