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莲子塘西草尾湾,幽亭风致隔尘寰。莓苔浥润归青壁,杨柳分阴与画阑。
春满一犁江上雨,晚横双黛海门山。沧浪歌罢无人和,白鸟飞来相对閒。
猜你喜欢
天书未召沧浪客,且筑沧浪旧隐居。荻渚潮回幽地窄,竹檐云卧小窗虚。
溪人采绿春相问,沙鸟忘机日与俱。见说西邻犹可卜,欲来撑酒看芙渠。
忆昔寻幽碧海隈,槎仙拉我到蓬莱。路从黄荻州边过,潮自乌潴巷口来。
把酒凭阑山似画,濯缨临岸水如苔。晚晴一曲西风笛,凉月飞光满钓台。
树带斜阳水满矶,卷帘又见钓船归。美人笑隔荷花语,稚子闲将竹笛吹。
半点嚣尘无路入,一般意味有谁知。品题如欲穷幽胜,须待岑参到渼陂。
望海楼明照曙(shǔ)霞,护江堤(dī)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líng)夸柿蒂(dì),青旗沽(gū)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参考资料:
1、乔力.《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
2、李时人.《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堤:即白沙堤。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指织绫女。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醉眼朦胧万事空,今年痛饮瀼西东。
偶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御晚风。
行路八千常是客,丈夫五十未称翁。
乱山缺处如横线,遥指孤城翠霭中。
每过必终日,流离几弟兄。土床横茗椀,笑语杂书声。
佛道尊衣马,天心宠甲兵。此时况此地,犹见主人情。
松竹成林云气深,洞门风冷绿苔阴。
落花飞尽青山在,幽鸟声中野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