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孤愤全凭尺素书,一官牢落竟何如。
兵威似火难言熄,世事犹棋祗报输。
鱼弃青蒲归浅渚,鸟忘白粒堕枯株。
札人纵有忧天志,忍见鸱夷赐子胥。
猜你喜欢
羸躯苦善病,日与药裹亲。
藉彼参苓功,扶此忧患身。
思君苦饥渴,相怜同病人。
余身本蒲柳,宁竢秋风晨。
君诚松柏姿,何患不长春。
容面一若丹,鬓发一若银。
来日安可期,往事曷足陈。
不能罄君罍,奚以浣我尘。
吹笙将鼓瑟,惭余非嘉宾。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涩(sè)滩鸣嘈(cáo)嘈,两山足猿猱(náo)。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dāo)。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gāo)。
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参考资料:
1、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323-324.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15.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足:多。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足:通“石”,意指巨石。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紫盖前头拥八鸾,日华流彩映天颜。升中庆衍三朝会,供奉筵高六品班。
众乐送觞仙调缓,诸番入队舞衣斑。明朝齐和阳春曲,谁复周京咏北山。
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
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
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
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盛比芳林会,欢非洛汭旬。国城推帅长,龟数集朋宾。
益一参卿列,增三补谏臣。天泉开象纬,日煇散光尘。
束帛蒙恩厚,玈弓校力均。论言虽幼学,柳恽实兼人。
二月山城尚薄寒,冬衣未解叹衰残。赏心更比年时减,酒量全非旧日宽。
点点花随春共老,悠悠诗与梦俱阑。此身只合山閒了,勋业何劳镜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