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辞銮署守英蕃,两见庐峰媚翠樽。
政懦每怜民若子,岁丰还喜稻成孙。
离愁且饮闲人酒,密对须求长者言。
入奉清朝同一德,晨趋岂叹鬓霜繁。
猜你喜欢
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山园多胜践,缭绕磬湖滨。畦药青生甲,湖波绿动鳞。
鹁鸪知欲雨,鸦舅报将晨。却忆京华日,长怀浩荡春。
山月晴初见,松云散不闻。避人甘孑孑,对客敢云云。
举世皆巾帼,何时再檄文。自知非孔圣,鸟兽与同群。
岂得有书名,徒为老帝京。关中秋气早,雨后夜凉生。
沧海身终泛,青门梦已行。秦人纵相识,多少别离情。
吴子近南游,龙江复虎丘。三分形胜地,六代帝王州。
望月晴临峤,听潮夜泛舟。宝珠商女得,灵剑海人求。
去日蘼芜绿,归来菡萏秋。逢宵话奇赏,吾兴亦云浮。
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
锦段鲜须濯,罗屏展易穷。不因秋藓绿,非假晚霞红。
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灵踪理难问,仙路去何通。
返驾归尘里,留情向此中。回瞻画图畔,遥羡面山翁。
金络丝缰白鼻騧,锦衣乌帽小宫花。临邛市上人争看,不是当年卖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