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囊粟排金破黑甜,晓来乾鹊响晴檐。西游佳气作秋爽,东聚列星应夜占。
双玉佩声随步武,老人躔度动沈潜。岂惟萧寺生晶色,白叟黄童亦快瞻。
猜你喜欢
呼猿洞口冷泉湾,尽把天真作假看。低切一峰庭际立,屹如九仞坐中寒。
闲来不觉留连久,好处方知斗砌难。尤物移人易成趣,莫嗔强健懒弹冠。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
心绪(xù)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3-44.
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树叶凋零。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风晚冷飕飕,芦花已白头。旧来红叶寺,堪忆玉京秋。
独游得荒蹊,晚意与心会。水声远才闻,山色静可对。
鸟语林塘边,犬鸣篱落外。柴门未须关,月在东峰背。
睢阳万古一张巡,忠义传家有世臣。颜子伏膺当入室,潘郎望拜肯同尘。
围城已陷天犹晦,仗剑临危气益振。馀子邻邦尽曹李,偷生端作九泉人。
槎枒枮蘖矗平林,刺眼浑疑战戟森。朔气亘天围大陆,金风掠地战重阴。
覆蕉野鹿年年梦,啼枕吟蛩夜夜心。漏尽木鱼声策策,依然木叶响寒砧。
寺外山皆石,门因凿石开。野花黄类菊,寒笋绿黏苔。
官为看田至,僧方乞食回。一双檐际鸽,空觑出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