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妃子惊回午枕时,别无名品略因依。效颦已笑林禽粉,谐俗偏嫌谢豹绯。
碧酒晕朱犹未褪,丹肌痕露欲全晞。同盟更有红千叶,细剪垂丝纬锦机。
猜你喜欢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故城叠巘临高台,古木到天猿鸟哀。桐乡官寺山水里,泉声常疑骤雨来。
吾祖政成朱邑后,文采风流今未朽。王郎游刃无全牛,籍甚能名传众口。
弦歌之声得故人,车殆马烦开芳樽。明朝更指南斗去,相思目断江湖春。
颇怯冥搜恼藏神,却思瘗砚学元宾。墨家何以得公重,诗债又来欺我贫。
镜面松身纷楚楚,金华笏样本陈陈。懒边此宝端无用,送似草玄扬子云。
野旷树还乱,林深烟更微。
天随残日尽,云掣断山飞。
玉垒风烟阔,秦城草木腓。
凭高无限事,今夜客沾衣。
当门悬泉一线白,绕屋稻田千亩青。
未论茯苓能解垢,且教月色满空庭。
拉伴乘秋兴,寻幽入洞天。良缘应有定,旨趣别无传。
扫石犹堪坐,空山久待贤。自惭僧老大,难说道真诠。
乾坤乖气薄,阴阳镇差乱。重雾结重阴,漫漫不知旦。
幽岩木魅栖,深谷鬼车唤。百怪恣纵横,群阴郁无散。
阳乌忽东生,沧溟涌霄汉。赫赫破顽云,潜回若冰泮。
须臾障碍消,悠远天文焕。万国属皇明,寰海同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