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饭罢匆匆别,劳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
猜你喜欢
门外峰如枕,宜眠清净身。禅僧自面壁,谁是枕峰人。
只知逐(zhú)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róng)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参考资料:
1、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3-94
2、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11-312
逐胜:寻觅胜景。
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指东山。新晴:刚放晴的天气。泥融:湿润的泥土。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雪里阳春天地心,特将碧藕代甘霖。荐馀九庙歆精白,赐及千官尽佩簪。
鸣世多怀饶郢曲,许身欲报愧南金。堂隅愁有号寒者,广庇还思万厦深。
苍生望已久,先生方盛年。文章与道俱,此语宁不然。
从来欧曾才,实行皆大贤。其文资黼黻,典诰世所传。
道行藉康济,遂以铭旂旃。苑也托后进,馆阁幸周旋。
藉湜走且僵,敢比秦黄肩。牵牛织七襄,云锦星弧悬。
金石长不磨,千载畴能谖。
茫茫太极,赋授理殊。咨生不辰,仁考夙徂。微微冲弱,眇眇偏孤。
叩心昊苍,痛贯黄墟。肃我以义,鞠我以仁。严迈商风,思洽阳春。
昔闻邹母,勤教善分。懿矣慈妣,旷世齐运。嗟予小子,譬彼土粪。
俯愧陋质,仰忝高训。悠悠玄运,四气错序。自我酷痛,载离寒暑。
寥寥空堂,寂寂响户。尘蒙几筵,风生栋宇。感昔有恃,望晨迟颜。
婉娈怀袖,极愿尽欢。奈何慈妣,归体幽埏。酷矣痛深,剖髓摧肝。
惜诵期终悯,缄思绝世挐。顿承英哲诲,因向旧怀摅。
忆昔疲南亩,移情赴北车。逢时多曲折,自守一千徐。
趋舍方违众,否臧欲任予。矜愚忘草莽,豁达对簪裾。
但谓方肠坦,不知世故疏。鄙夷繇径至,忽略当门锄。
昭质虽纷饰,陈辞未得舒。终然迷忌讳,遂尔触崎岖。
远集将何所,卑飞或可居。公庭歌锡爵,独坐耻空书。
亦有心怜者,谁为手援欤。以兹时亟失,祇与意踌躇。
在我惟求犮,于人敢吐茹。非关难援引,本自少声誉。
攘诟依清白,离尤入静虚。去来仍直道,先后念皇舆。
怆恻春秋代,吁嗟日月除。悠悠长路渺,歉歉一身馀。
瞻顾观民极,阽危问服初。前脩苟不失,夫子谓何如。
晨发青琐闱,暮出居庸道。
长风吹大漠,万里白浩浩。
维时上谷塞,未有匈奴扰。
庙略屈群策,边事藉三表。
金缯岁出塞,玄黄日在皂。
我宁求宛马,虏遂厌吴缟。
岂不练士卒,岂不筑城堡。
甲胄不御冬,樵苏难宿饱。
尖丁及养马,饮泣无昏晓。
请观郭西田,颇亦宜粳稻。
幕府锸如云,私田迹如扫。
胡雏岂甥舅,汉女为妻嫂。
嫁女与汉人,不如与胡好。
胡人饶赐予,汉人色枯槁。
古来限华夷,为禁苦不蚤。
关西顷澒洞,朝议思征讨。
王师久不出,此事难草草。
蜂虿亦有毒,长木无不摽。
汉过固不先,虏情信难保。
武事有声容,边吏工文藻。
群飞高刺大,两目视众鸟。
简书伊可畏,官事未易了。
之子匡世姿,风采实矫矫。
归来报明主,一一陈所抱。
如有英雄人,无使行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