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母燕西瑶,朱幩翟茀朝。遗衣尚荆布,故物有箪瓢。
鼎立栖三凤,蝉联数七貂。生涯祗如此,崛郁正昂霄。
猜你喜欢
身老偕三寿,家肥赋万钟。给扶灵杖稳,赐礼紫泥封。
青冢连双璧,苍精蛰二龙。春风吹宰树,萧飒垄头松。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xiū)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参考资料:
1、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照:看,望。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冷:淡淡色。新:初次。对:望。羞:低垂。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风风雨雨梨花,窄(zhǎi)索(suǒ)帘栊(lóng),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pàn),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bìn)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1、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4月:第179页
2、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窄索:紧窄。甚:甚是,正是。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祸基媒孽自燕云,抗议如公有几人。
军旅未闻焉用试,豺狼不噬岂宜亲。
求鱼缘木谩蠹国,曲突徙薪翻殒身。
才大言深古难用,忠良千载恨常新。
楼头鹤鼓四更挝,枕上蝶飞不到家。风透紫绡凉若水,露浓催织静生哗。
诗因苦思听残漏,灯为无眠数落花。夜夜竹窗缘底事,碧云看尽楚天涯。
法吏真鸡割,儒衣叹陆沉。官曹曾接武,谈麈独倾心。
笑我趋时懒,知渠味道深。微言今已矣,慷慨独沾襟。
树梢浮市声,簌簌西风起。数问夜何其,月堕清溪底。
夜长胡不思,只是低头耳。不见却依依,一曲歌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