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蜀道天收碧落钟,六丁移路凿蚕丛。飞山夜挟风雷没,愁杀江南鬼五通。
猜你喜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cu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曹寅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66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6-57页.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门前溪水绿漫漫,小坐垂纶意自宽。静极不知鱼上饵,一双蝴蝶立渔竿。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
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
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好月不常满,流波无重回。为妇被弃捐,委落同枯荄。
君子申信义,三载亲结缡。既得托仁宇,永谓亲光仪。
整我玳瑁簪,洁我翡翠帷。膏沐不时御,为君修容姿。
君痒妾搔背,君饥妾视炊。君坐侍茵席,君行随履綦。
君喜共愉悦,君怒同凄悲。身影两依附,清浊谁见嗤。
长风从西来,比翼吹参差。时节一朝异,言语乃致危。
霜威厉严冬,勿复回春熙。夹道蕙兰花,下堂不能顾。
昔年从此来,今日从此去。妾来兰蕙芒,妾去荆棘长。
含冤不用白,所虑君凄凉。君意本相亲,弃捐由妾命。
君听偶不聪,岂谓出本性。不惜弃妾身,惧伤君子情。
菅蒯虽见遗,君岂忘平生。文轩临玉墀,昔时燕坐处。
今应以妾故,寂寞当日暮。流苏宝象床,鸳鸯昔双宿。
今应以妾故,明月照单独。席上鹦鹉杯,壁间文绮琴。
俱应以妾故,流尘日相寻。兰房深窈窕,留待新人入。
愿言胜故人,毋使君意失。百番拂君意,岂无一日好。
丑行在君心,勿为他人道。他人萍水俦,君妾昔绸缪。
他人鄙妾行,亦复为君羞。广袖合欢襦,昔时君家物。
持归不忍浣,上有君手泽。宝镜玉龙缠,妆台旧绣奁。
贻留照新人,似妾依君前。君为杨柳枝,妾心杨柳丝。
摇落有时遇,缠绵无尽时。
万法由□只此心,莫随章句自浮沉。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
虚堂雨过生凉颸,劝君一醉君勿辞。
去年不知今岁事,明年万事今得知?旧时扶床同戏儿,还乡问讯令人悲。
冢丘累累在者谁?纸钱雨湿抱树枝。
君去六十有几时?更望七十何其痴!求师学道亦已迟,谢客努力从鸱夷。
谁将翠靥出青箱,散在瑶阶作孔方。好是楼头三弄后,田田买断落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