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袍为佛者,学术以儒兼。
迹慕山林逸,心从典籍潜。
白云中寄趣,浮世外安恬。
遐想观书室,焚香正下帘。
猜你喜欢
杨子清而粹,遥遥江汉灵。
地人继绝学,有客抱遗经。
霜冷鸿飞碛,秋晴马在坰。
东逢山似象,回首静们刑。
有客山中来,遗我双支松。
身虽咫尺长,势有百丈容。
空庭土花碧,不种夭桃红。
春悲香魄尽,秋怨绿枝空。
喜见石上根,移从最高峰。
爱植朝暮勤,待看凌霜风。
何时旧山云,出随渊中龙。
沛然洒好雨,助我栽培功。
山之高,水之深,非古亦非今。老胡打失一只履,葱岭那边无处寻。
蚁聚蜂屯十二秋,谁知重上胜棋楼。已随浮世沧桑换,惟见长江日夜流。
一局楸枰空得失,六朝烟景足句留。英雄不及卢家妇,依旧湖名唤莫愁。
人间何处觅蓬莱,壶里乾坤日月开。圣主恩深长望阙,杏园春早独登台。
朝看綵服青山秀,夜宴瑶池北斗回。却笑浮名羁汉署,何年携酒对三槐。
一昨陪锡(xī)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shǔ)稠(chóu)。
亭午颇(pō)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chōu)。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hóng)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
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参考资料:
1、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119页
2、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卜邻:选择邻居。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未便:不便。
竟日:终日,整天。
买:一作“置”。
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亭午:中午。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塞:《全唐诗》校:“一作寒。”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雪霁池上亭,晴光照泉石。
暖觉岸冰销,静闻簷溜滴。
务简身暂闲,景幽心自适。
极目望南山,圭峰露微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