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炎火寒冰忽暗投,肺肠日与药为谋。拟寻画史图狮子,安得诗人咏髑髅。
月色自如閒度夜,虫声无赖乱吟秋。便当一起幽忧疾,濯发西风万里流。
猜你喜欢
横槎渡深涧,坡露采香薇。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
日落寒山惨,浮云随客衣。
前日登高泛玉户,击铜赓唱胶析辞。
如何偶作销魂别,又复重吟把菊诗。
上苑盍簪延景刻,北都投辖盛官仪。
烦君见想欢言者,可奈衡门绝贡綦。
经济文章独冠时,昆山片玉桂林枝。渊源家学联科第,嘉惠后贤普教思。
盖代才华真士出,九天雨露湛恩贻。赠言窃附古人义,爰赋俚词比倡随。
倚墙茂树阴,交覆状垂盖。面岑可为楼,所惜著亭隘。
试凭工师手,高取空阔界。材章来何山,得补榱栋坏。
泮宫对突兀,雉堞隐萦带。老榕剪东枝,遂破群碧碍。
闲云入秋眺,远霭增暮慨。心知飞鸟边,历历归路在。
袁曹相与隔王路,四世三公恩海深。
当时惟有管宁是,谩对黄河叹此心。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厌征鞍(ān),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dài),缓拖鬟(huán),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美人的消息通过重重关隘传来,路途遥远,像是层层的树林压在马鞍上,马跑过一座山又来一座山,怎么也快不起来。
沿途的山像浓浓的泼墨画一样,又像美人拖悬的发髻。当年的美人看了又看,只记得她的眼眉。如果再相逢却如同路途一样艰辛。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8
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重关:层层的门户或重深的关塞。川途:路途。沉沉:沉重的样子。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泼黛:中国画有泼墨和凌彩的技法。缓拖髻:把发髻梳得蓬松低垂。眉样:画眉的样式。
全词的中心是要寻找一个“美人”。这美人当初曾近在咫尺——“当年看复看”;现在却远隔千山万水——“相逢艰复艰”。词“情”重于“理”,反复盘旋而不决绝,表层的美丽委婉掩盖了深层的悲哀。“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可能就是从这种意思化来。“重关”,可以是远方的重重关塞,可以是森严的层层门户,甚至可以是内心的某种隔阂和误会。
“沉沉空翠”是指山中潮湿水汽笼罩着草木所形成的那种青绿色的烟雾。草木越茂盛,雾气就越浓重。再加上山路的漫无止境,就给旅行者一种很沉重的压抑之感,所以说“压征鞍”。
“浓泼黛,缓拖髻”两句很妙;在此之前重点写旅途的青山,在此之后重点写心中的美人;而这两句,前一句重点在山却点出了人,后一句重点在人却仍带着山,很巧妙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浓泼黛”是说大自然的天工神笔饱蘸了浓香的黛色泼洒点出眼前的山。所以这“浓泼黛”虽然是画山不是画眉,但它的作用是在描绘山的同时暗暗与后边“眉样”的想像相呼应,开始了从青山向美人的转换。“缓拖髻”则是用女子的发髻来形容山。因此“浓泼黛,缓拖鬓”的意象所要表现,其实是现实的青山在旅行者眼中逐渐成心目中美人的过程。在今日物象与当年心象的叠加组合之中,由物象清晰心象朦胧到心象清晰物象朦胧,旅行者的记忆也就从今日回到当年“当年看复看”。“看复看”,写得真是一往情深:美人的芳容曾经如此真切地展示,与她近在咫尺。然而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只馀眉样在人间”。颇使人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动。美好的理想长存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就是人类最大的苦恼。
萧寺留诗别,高怀不负公。江声元自急,山势古来雄。
下榻疏钟雨,登台落木风。重来无几日,除道避乘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