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泉翁爱山如爱客,到处好山皆莫逆。脚根不涴京洛尘,面纹长带烟霞色。
奚童抱琴翁曳屦,长日山中看流水。万松清籁响如弦,满地白云吹不起。
桂花萝月秋复春,野花幽鸟情相亲。巢由相去数千载,黄绮以来能几人。
山颠水涯风物美,都在我翁诗卷里。庄周梦蝶蝶梦周,览是图者同天游。
猜你喜欢
清江白石带疏林,樊口幽居尚可寻。
梦里草堂无恙在,秋风春雨总关心。
手把桐君录,林泉即是家。数株秋树叶,都染葛丹砂。
城头片雨过,玉署无纤尘。披图见林壑,忽忆山中春。
垂萝翳衡门,往来无杂宾。时将烟霞侣,兼之泉石邻。
览胜每独往,或逢渔钓伦。晤言契清赏,颇觉日相亲。
岂不眷畴昔,怀哉古天民。寄声谢猿鹤,谁欤箕颍人。
游人杜陵(líng)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bìn)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
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本站。
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长安。汉中在汉水东北,故名汉川东。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朝辞白土低岸,晚泊和尚高冈。樵唱云边细路,渔家石角轻航。
惨绿韶年付酒杯。江关萧瑟庾郎才。无声诗笔凭谁识,只合髯苏作伴来。
腰带缓,鬓霜催。吹箫我亦老风埃。劝君莫唱莲花落,水逝风飘太可哀。
谩整巾袍,妄名清净,放*劣马颠猿。利名丛里,徒炫有因缘。逐浪随波日日,不曾澄,湛灵源。堪嗟讶,闲模闲样,辜负慕玄玄。尔心还自忖,怕空迁日月,鬓雪垂肩。好捡情摄念,慧种心田。认取元初灵觉,常耕道、猎德绵绵。功三考,形神俱妙,洒洒证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