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中立樵云卷
三衢仙人石桥弈,隅坐野樵心自适。不知柯烂岁月深,人世归来已非昔。
越山客亦樵云中,碧山杳杳云重重。香炉扪萝春滃郁,若耶涉水秋冥濛。
斧声丁丁响深谷,猿猱鹿豕恒相从。怀章太守归故里,读书处士栖长松。
古人千载不可见,二公出处谁将同。君于此计岂长往,草衣芒屩姑从容。
仙人倘遇不须久,归来歌我樵径风。
猜你喜欢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xiāo)。斜倚画阑(lán)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参考资料:1、(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青霄:蓝天,天空。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这首小词清丽空灵。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
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与诸名士游赏红桥,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日午画船桥下过,一字栏杆九曲红。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空前盛况。由此可见,此处所状情景,定是精工华美之至,才能让多少文人才子对它倾心不已。而在这样一个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挂天边,雕栏画栋在清辉之下寂寂无声,妻子独倚画阑,不语,不言。这清空之中出现的缥缈人迹,在读者尚未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已渐远,梅枝摇曳,疏影乱,暗香浅。
最后“裙带北风飘”一句,来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诗。纳兰这一句化用可谓巧妙。李端诗中所写,是为少女拜月的情态。诗中少女因心中许多言语无可诉说,故无奈而寄托明月。而纳兰词中这上弦月夜独立画桥的女子,内心有相似愁绪。其实,月辉清冷空灵,女子对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描摹月下独立,只勾勒心绪悠远,情意更醇,韵味更浓。空街无人,临风对月,缥缈之形,真纯之情,可怜惜之态,不由让人思及《洛神赋》中“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皎兮若轻云之闭月”等句,令人神往。而纵观全词,这神秘女子于寒风之中,观月,离去,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末句以风中飘动的罗带,暗指李端《拜新月》诗意,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的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自“斜倚画阑娇不语”一句起,接连三句可谓精勾细画,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写词人的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而空远之景与罗带翻飞的细节彼此映衬,人物亭立的倩影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词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一词五句而能翻转折进,于平淡中饶蕴深情,确是浑朴超妙。前后相映之间,词人的无聊心绪、无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东湖之岸云树林,仙人楼阁长阴阴。秋涛春涨岩洞坼,风宵雨昼蛟龙吟。
久从斑竹聆湘瑟,更向苍梧访舜琴。苍梧一去三千里,明公突兀高门起。
富贵天涯重首丘,岁时堂下悲流水。亹亹寻源苦不置,悠悠注海情无已。
故渚今池宛相似,卜筑题名总为此。此地移家几十秋,风光如在楚江头。
谁云信美非吾土,委心大观皆虚舟。已成新第象桑梓,更营别墅依汀洲。
神皋奥区表灵异,回溪复嶂围深幽。花竹岂徒恣萧散,宫墙直欲备藏修。
诸生四方远亲就,群书万卷纷校雠。县钟待叩有馀响,提刀迎解无全牛。
横经独拥皋比坐,乘兴时披鹤氅游。达者升堂许游夏,爱客扫径延羊求。
一丘一壑岂足系,时止时行不自由。悬车欲卧弓旌迫,鸣驺已出亭台留。
千年科斗守箧笥,四时猿鹤司松楸。只今霄汉梦江滩,觉来枕簟失风湍。
山中怅忆八公桂,泽畔空怀九畹兰。四海苍生未肯释,何日东山归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