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南夏旱天所恻,岂为凶年惜甘泽。南云老守叩天公,欲使疲民解饥色。
紫麟拔秀神所都,中有海阳老人之仙宅。海阳一生诗酒肠,藉以曲蘖和天浆。
三更掷笔走风雨,鼻息无声雷殷床。蛟龙入袖谁敢索,但见绕屋飞琳琅。
天明钟动官长集,雪浪翻空泥一尺。海阳熟睡都不知,清梦正到华胥时。
夜来好雨百事足,稻花吹香稻苗绿。
猜你喜欢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hè)清。
驱烟寻涧(jiàn)户,卷雾出山楹(yí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5.2、《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
3、徐敏.儿童古诗300首(上).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63-164.
肃肃:形容快速。景:一作“风”。加:给予。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动息:活动与休息。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I斑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西丘对秋风,萧飒如原隰。
木落景扶疏,碧环天壁立。
余霞拂暮散,夕鸟寒更急。
独有松上鹤,不为鹦鹉粒。
善继人之志,肯堂思其艰。此意自无尽,风月敬亭山。
此君一别己经年,今日披图不厌看。风度只疑摇翠佩,月明应想下青鸾。
肯随群卉争春色,直伴孤松老岁寒。珍重凤凰池上客,尽将清节付毫端。
万顷寒光一席铺,冰轮行处片云无。
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直上丹山撷凤纹,倒翻沧海取龙筋。携来世上无人识,散作青天五色云。
赤城天欲雪,岁暮客边心。君子风骚远,良宵尊俎深。
旅怀新浩荡,时事向萧森。作意依刘表,移家近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