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
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
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
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
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
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讙情。不醉其无归。
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猜你喜欢
大明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歌钟激浪楚日白,帘栊凝树湘云碧。
凌歊高宴金舆来,侍臣狎笑朱颜开。台城宫扉锁花柳,寄奴土障生尘埃。
昏昏醉梦春风几,不顾江东数千里。酒罢歌阑帝业销,青山空映当涂水。
香刹住峰头,花宫俯夕流。猿吟丹嶂静,鹤坐小松幽。
片石窥僧榻,归云碍佛楼。迟回无不可,乘月上方留。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tí)。
一身虏(lǔ)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pí)。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虏: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鼓鼙: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鼙,鼓的一种。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无心事铅黛,采采菊金黄。
徘徊欲寄远,云梦连潇湘。
岂不怀君子,念念不敢忘。
西邻击神鼓,东邻闹笙簧。
三嗅篱边英,泪落秋风香。
契妙堂中静养神,神凝气聚一壶春。
青山绿水无非道,翠竹黄花有几人。
世外不知千百世,身中还更两三身。
一从契得虚无妙,明月清风是我邻。
山中道人不裹巾,一片石床生绿鳞。
昨夜瓦瓶冰冻破,梅花无水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