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虚心劲节争萧散。无冬夏、钩阑侧畔。霜风雪色沈沈晚。残不了、细枝纤干。情中意里尘沙恨。试与聆、弦歌急慢。无嫌青翠开青眼。相看似、太原家惯。
猜你喜欢
雨过一蝉噪(zào),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qì),白鸟故迟留。
暮霭(ǎi)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参考资料:
1、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19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48页
蝉噪:指秋蝉鸣叫。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小亭山半枕。又一番园林,春事整整。微阴护轻冷。早蜂狂蝶浪,褪黄消粉。阑干日永。数花飞、残崖断井。仗何人、说与东风,莫把老红吹尽。休省。烟江云嶂,楚尾吴头,自来多景。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算鸱夷、办却扁舟,个中杀稳。
轺车六月出炎荒,极目西南驿路长。孺子亭前方祖别,滕王阁外又他乡。
琴囊书箧非天使,瘴雨蛮烟总夜郎。剑引丰城牛斗气,杯沾湘泽芷兰香。
五溪疆域通殊服,六诏衣冠接越裳。时听啼猿过楚峡,不逢回雁自衡阳。
云山在处皆王土,棫朴多年遍鬼方。周室作人歌寿考,汉家求士待贤良。
文章谁解称司命,留滞余方困太行。雌伏尔时甘守黑,骏图谬寄得飞黄。
黔中自古称遐俗,徼外于今息启疆。罗网并收麟凤侣,干戈已易艺文场。
坐看茅茹征王国,兼采葑菲重帝廊。荐士敢当车马锡,贤书亦欲有辉光。
乌衣千里愧飘蓬,春去秋来似梦中。贪掠香芹芳径远,不知清昼画梁空。
云边征雁应堪拟,江上閒鸥迥莫同。偶语何须寻旧垒,秦楼寂寞掩春风。
一二三,四五六,萨达麻绳难辨的。翻身掷地向人前,鼻孔眼睛俱突出。
风里杨花,轻薄性,银烛高烧心热。香饵悬钩,鱼不轻吞,辜负钓儿虚设。
桑蚕到老丝长绊,针刺眼、泪流成血。思量起,拈枝花朵,果儿难结。
海样情深忍撇。似梦里相逢,不胜欢悦。出水双莲,摘取一枝,可惜并头分折。
猛增期满会娥,谁知是、初生新月。折翼鸟,甚是于飞时节。
羲驭难留忽已西,东山犹带一痕低。能催古寺疏钟起,渐听孤城画角齐。
影入芦汀群雁落,光衔茅屋乱鸡栖。此时谁是销魂者,戍妇闺中最惨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