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炎蒸无处避,此地忽如寒。松砌行无际,石房禅自安。
鸳鸯秋沼涨,蝙蝠晚庭宽。登眺见田舍,衡茅半不完。
猜你喜欢
偶同登古寺,楼阁夕阳边。列雉低连树,遥山翠倚天。
劳生成底事,客路又经年。只合还山去,尘缨濯涧泉。
野寺峰峦合,云扃昼阒寥。虚窗临树杪,曲阁绕山腰。
何事劳车马,频年走市朝。却惭林下衲,闭户草萧萧。
游昭木石师李唐,画牛乃自其所长。
出栏初听一声笛,意气已无千顷荒。
客居京口老益困,衣不揜胫须眉苍,时时弄笔眼力健,磃角毛骨分毫芒。
我无沙堤金络马,拂拭此幅喜欲狂。
乞骸幸蒙优诏许,置身忽在烟林傍。
日落饮牛水满塘,夜半饭牛天雨霜。
俚医灌药美水草,老巫诃禁祓不祥。
愿我孙子勤农桑,愿汝生犊筋脉强。
碓声惊破五更梦,岁负玉粒输官仓。
晓随归雁影联翩,来访仇池小有天。万籁虚徐杂钟磬,一源淳朴异山川。
云霾大壑真游远,风扫石楠佳句传。司命峰前徐孺子,几时风雪对床眠。
旧闻宣律师,戒行极精苦。
眉毫出宝珠,锡杖解斗虎。
登坛三十年,布萨度缁侣。
故物今余何,石像暴风雨。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luán)殿,移阴入绮(qǐ)窗。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参考资料:
1、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
2、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3、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可惜:可爱。
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爱酒陶彭泽,映世清节耀。乞食赋新诗,不复事边徼。
士生多坎坷,异代或同调。东山不可作,敢望磻溪钓。
壶觞聊自倾,登高一舒啸。但恐污世尘,永为达人笑。
山堂久岑寂,宴坐度昏晓。倚壁一蒲团,幽人活计了。
日高鼎茶鸣,风细炉烟袅。曳杖步庭除,看云头屡矫。
安得谪仙人,神游八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