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岚光涌翠岑,寺影照波心。风月明春晓,云霞起夕阴。
两山幽草合,中道绿杨深。谁与寻诗句,空怀处士林。
猜你喜欢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通:阑)(何限恨一作:无限恨)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7.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5-726.
菡萏:荷花的别称。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未蜕唯愁动,才飞似解惊。闻来邻海徼,恨起过边城。骚屑随风远,悠扬类雪轻。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互默疑相答,微摇似欲行。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朝士严冠饰,宫嫔逞鬓名。乱依西日噪,多引北归情。筱露凝潜吸,蛛丝忽迸萦。此时吟立者,不觉万愁生。
倏忽凿混沌,兹事岂其余。
不知几何年,云古仙人居。
嗟我至此为踌躇,洞天诸宫窅兮黑。
试命烈火烛空虚,森森怪石相对立,如口欲语手欲抾前有
紫翠房,白云惣丹书。
鹰扬燕舞化为石,芝田久矣不复锄。
可怜仙人常恍惚,虽欲相从已超越。
昆仑阆风吁太高,时亦幽潜到岩窟。
青泥烂烂浮土润,绿髓涓涓映山骨。
吾闻仙人不食而长生,何得有此盐米之空名。
岂伊往来真戏耳,簸弄物化令人惊。
颇疑壶公壶,楼阁中峥嵘。
摩尼珠色常青色,千奇百怪谁所营。
须臾眼暗烛欲尽,惟以拄杖相敲铿。
松中漻漻呼我出,耳中微吟白玉笙。
竦身欲上不可登,绠引鱼贯相支撑。
归来此景若梦寐,俯仰宇宙惟清明。
太湖三万八千顷,物色分明为我饶。
风急落帆临古塔,雪深首屐渡长桥。
一蓑灭没渔家乐,数字欹斜雁路遥。
小立忍寒不能去,百年壮观尽今朝。
刘项蜗角千里,彭聃蜉蝣片时。唯有腾腾酒睡,唤作小劫须弥。
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尊旁。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
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
北斗以南有吴侯,人物知非第二流。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秭归要亲见。
归来落笔愈惊人,宋玉景差俱北面。
玩芳亭中兰茞芳,朝回解带春昼长。
爱君忧国有奇作,坐令壮观还沅湘。
老夫曩亦同此趣,甚欲闲题玩芳句;无奈生涯今已别,倒壑枯楠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