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双秀云牟实,三眠雪茧丰。
无人知帝力,浑在舜弦中。
猜你喜欢
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片帆岸远,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算伊别来无绪,翠消红减,双带长抛掷。但泪眼沈迷,看朱成碧。惹闲愁堆积。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梦难极。和梦也、多时间隔。
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盗贼浮生困,诛(zhū)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hè)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参考资料:
1、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
2、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
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面的山。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浮生: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诛求:指官府盘剥。
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将军欲办斩楼兰,子欲从之路匪艰。十万奇才并剑客,会看谈笑定天山。
山不厌人游,游山人不倦。一峰高一峰,峰峰露真面。
片片白云飞,声声黄叶战。秀骨瘦撑空,清癯奇独擅。
我今登绝顶,如列神仙眷。天地此空阔,足广我所见。
落霞失翠微,明月头上见。不从尘外赏,何知静中变。
风雨秋山多,霜露秋山遍。游尽赋归来,收入丹青卷。
琱盘一卵宁论价,新带中原雨露来。
却忆春行梁宋野,雪花琼蕊数程开。
圣远经残道晦蒙,茫茫千四百年中。墓头两字形容尽,未可寻常议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