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肯独醒如屈平,要于酒国立诗城。
苍头满挹鸬鹚杓,中有春风习习生。
猜你喜欢
六籍横陈日醉心,忍贫不肯问钱神。
旁人但见见冰冷,岂识胸中暖似春。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洛阳古称豪杰窟,奇材剑客尤超忽。
汉家三十六将军,剧孟归来如敌国。
争夸玉贝高拄颐,曼胡短后供儿嬉。
平生耻学一人敌,胸中耿耿谁能知。
功名何必惭廉蔺,排难解纷声愈振。
白头恨不当单于,误身竟坐封侯印。
长安卿相真庸奴,鬼妾鬼马穷欢娱。
一朝万事成瓦裂,金钱果为何人输。
君不见洛阳剑客藏名久,好尽中山千石酒。
精灵变化会有时,莫遣光芒射牛斗。
山斗名高玉雪标,病来渐觉宦情消。更呼童子囊书去,不赴邻家折简招。
载酒有时过竹院,看山常日渡溪桥。笑他华发龙钟者,犹踏青霜候早朝。
极目炊烟断,伤心道殣望。埋轮避徭役,墐户走他乡。
火赭旗亭壁,灰飞梵宇梁。何时安百堵,垂意戢流亡。
江亭凭望久,野色暝苍苍。
古木浮寒雾,空山入夕阳。
水流前夜月,风作早来霜。
却笑垂纶者,因渔亦自忙。
一灯分作百千灯,光遍河沙正郁腾。稽首应庵休拣择,直须传与在家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