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一峰头逢九日,振衣直上莫踌躇。
丹梯苔冷仙人迹,只树云深帝子居。
图画天然看不厌,啸歌自得意何如。
茱萸醉插游丝倦,雁影参差夕照余。
猜你喜欢
昔数登高节,今当故国台。游龙孟生去,戏马宋公来。
信美吴山曲,标奇茂苑隈。扬帆泛清浅,张组历崔嵬。
潭影涵空洁,岩霏杂翠回。凌飙知气肃,践露觉年催。
旅迹鸿初至,蓬心菊始开。谁能对舞袖,犹自惜行杯。
清晨发陇(lǒng)西,日暮飞狐(hú)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zhóu)。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yuán),怀悲空满目。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参考资料:
1、王守华赵山吴进仁.汉魏六朝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76页
2、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458页
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层岭:重重山岭。扫:扫落树叶。高木:高大的树木。
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之:到,往。间:间隔。原陆:原野大地。
缘:机会,缘分。空:空自,徒然。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不识荼蘼恨杀人,野花香里度芳辰。
寄牋为报东皇道,不理今年一个春。
久卧堪忧巷,惊闻不滅书。
高风五柳外,深意八行馀。
努力邀加饭,相逢约下车。
殷勤长跪读,双睫费涟如。
美人为政有辉光,八月乘槎指灌阳。牧守风流新外吏,司农声价旧中郎。
登台地轴连南岭,倚槛天河接楚湘。露冕行春帷自褰,看君名入汉循良。
冶城八月秋风起,仙吏驱车入帝里。白叟黄童拥道周,攀辕卧辙情无已。
一官闽海几年馀,汉室循良更孰如。鲁恭政简能驯雉,羊续官清不爱鱼。
声名久已闻天子,玺书召对明光里。满县秾桃烂似霞,半肩行李清于水。
新秋乘传到长安,五色花骢獬豸冠。几多狐鼠争投窜,当道豺狼胆自寒。
酌君酒,与君别,寇君难借空呜咽。至尊垂拱问苍生,但道江南民力竭。
江槛连朝雨,山斋昨夜凉。
不知新稻熟,深怪晚炊香。
得句君应喜,闻风我漫狂。
绣溪行乐处,云水向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