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试问阳和,洞间谁是主。
尽日立东风,百花无一语。
猜你喜欢
闲居少(shǎo)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62.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2-353.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144.
少:不多。
池边:一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啼柳白门鸦,怕听他、古岸斜阳马首。转怅故人疏,凭谁话、榆影柴门非旧。
身将隐矣,近来不醉旗亭酒。唤起阶前猿鹤问,还肯劝君留否。
平江小艇迎潮,怪离歌倚棹,催人故骤。准拟乱山隈,扶犁去、苦索力耕无耦。
东华驴背,软尘几许征衫袖。烟雨他时归,记取添我,画图携手。
孤舟随鸟没,渐至楚王城。黄鹤久飞去,高楼空复情。
岳阳春树歇,汉口夏云生。鹦鹉芳洲近,凄凉待月升。
登车揽辔正秋分,卧辙无能借寇君。郭外一钱遮五马,匣中双剑静三军。
霜台俯瞰娄江水,行部遥飞震泽云。自愧浅才甘寂莫,谁因羽猎荐雄文。
大狝行边辇路清,塞垣风紧峭寒生。九天秋肃貙刘信,万帐宵岩虎卫兵。
上驷别群棚烙字,头鹅验获箭书名。太平肄武军容盛,双纛黄龙矗幔城。
泛泛池中凫,上下与水俱。
不与水争力,所以全其躯,
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
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
贼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
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
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
群凶未葅醢,吾合老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