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达皇皇一广居,此中妙用绝方隅。
客来请问名斋意,拈与床头太极图。
猜你喜欢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lí)。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qiáng)薇(wēi)。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参考资料:
1、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12.
2、倪木兴.《唐宋词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71.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四册》(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20.
4、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百首译注》:徐州师范学院,1978:98.
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解:懂得,理解。因风:顺着风势。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客舍栽花欲为主,出门骑马即天涯。何时置得寻常地,管领春风属自家。
官暇抛章绶,朝回向薜萝。风鸣幽涧竹,雨歇小池荷。
散帙鸟声至,窥潭鱼乐过。自怜尘境寂,炎夏得凉多。
见说南峰旧竹林,烟霞长为锁清阴。溪边茶灶笋穿破,谷口吟窝花覆深。
无数青芝生石室,千条白泻下云岑。于今苦被尘缨缚,秪恐仙源莫再寻。
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
西风木叶空湟曙,落日人烟古垒秋。借问屠龙旧踪迹,断矶寒草不胜愁。
金篆三更澹,银灯半壁红。无聊自起掩帘栊。只见一些花影、月明中。
霜角遥催曙,寒衾尚怯风。秋声无奈感归鸿。遮莫离愁远道、两相同。
使君如冰壶,不受古俗尘。何为解豸冠,濯发天地津。
开门纳沧波,自与云水亲。知谁分清流,照此千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