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斋橑翠霏间,人高境自闲。
禅心溪上月,佛髻槛前山。
昼漏依莲改,晴云识栋还。
谁持快哉意,来此共跻攀。
猜你喜欢
榛(zhēn)荆(jīng)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
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2页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58页
榛荆:荆棘。征鸿:即征雁。多指秋天南飞的大雁。住:停歇。长安:借指北京。湿云:谓湿度大的云。
丝丝:谓细雨如丝。
上片开篇便展现出一派荒芜之境,容若于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不见乡关。“榛荆满眼山城路”说的是行役途中所见,山城遥遥.满眼荒芜颓败之景,荆棘一样的植物在这城边的行军道上显得格外刺眼。忽然从远天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雁鸣,在丝丝雨声中.它们只顾前进,倏忽间就飞向远方去了,像那断雁前来,却不为愁人暂住片刻,那为何还有“鸿雁传书”的古语。上片集中了山城、荆棘、征鸿、湿云、冷雨这些意象,极力渲染出旅人的苦闷,想必不过是自己一厢愁情,更无处安放罢了。前路未知,雨还是丝丝缕缕,越加觉得寒冷,但归处又在哪里。
下片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承转启合中纳兰表现出不凡的功力,把上片末句中“寒雨”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起来,自然道出“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的妙喻。俗话说:“睹物恩人”。出门在外的行役之人、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纳兰此处也是如此,看到那断雁远征,奔赴远地而不知暂住。寒雨丝丝,想来自然成了悲秋之泪,凡所苦役沿途所遇景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浅浅诗意的惆怅。想到此处,不觉黯然泪下,发出“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叹。容若的抒情,是层层递进而又曲折婉转,最后也没有直说更深的愁是什么,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唤舟芳草渡,击马绿杨阴。
步入莓苔径,门开花竹林。
王孙随牒远,婺女隐云深。
想见西南望,悠悠空赏心。
松声翠气薄吟衣,曲径盘盘护槿篱。野碓舂泉分涧急,山钟送曙出云迟。
人家绿艾端阳节,天气黄梅细雨时。刈麦稼秧农事足,西郊生意绿无涯。
轻如隐起腻如饴,除却鲛工解制稀。欲写恐成河伯诏,
试裁疑是水仙衣。毫端白獭脂犹湿,指下冰蚕子欲飞。
若用莫将闲处去,好题春思赠江妃。
布袜芒鞋易水游,相逢频典鹔鹴裘。论交宇宙谁青眼,握手河山共白头。
上座飞谭回九列,后车传食遍诸侯。他时叱石金华顶,迟汝同登十二楼。
清溪绕屋流,古木苍烟积。竹牖带风雨,山光来几席。
虚庵今已矣,东望一伤心。情爱三秋月,刚凝百鍊金。
犹悬徐孺榻,谁和伯牙琴。欲写循良传,翻嫌职掌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