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cuàn)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参考资料: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晏等.白居易诗选:北京文化出版社,2012年.
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判定。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试验,检验。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期:期限。
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假如,如果,假使。便:就。复:又。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山人抱绿绮,遗世栖青岑。岂无孤鸾操,解囊披青衿。
一鼓桐山高,再鼓桐水深。终焉鼓元气,列圣来森森。
赵生赏其妙,佐以猿鹤吟。馀者多假寐,莫辨机浮沈。
刘子何方来,远自芝川浔。缓体不胜衣,意态殊钦钦。
有如琼树枝,清标出乔林。就我托信宿,愿闻太古音。
善听不在耳,伊人若可寻。石莲幽且阻,春服随登临。
咏归适未厌,北征促持任。希声入明堂,钟吕谐璆琳。
凤凰时一哕,啁啾罢春禽。试以鸣百里,弦歌南浦阴。
阳春易生物,其感乐以湛。清静资化理,乱绳当巨镡。
咸惊出爨下,玉轸徽黄金。上以协解愠,可代丹扆箴。
下以宣八风,万类无慆淫。眷言勤拂拭,尘土岁月侵。
谣俗苦更张,寡和匪直今。大雅不常遇,能令群喙瘖。
下指勿激烈,激烈伤人心。吾衰甚矣奚足问,欲奏清商思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