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步出上东门,肺肺东门柳。彼美窈窕娘,惜为荡子妇。
中堂裁衣裳,刀尺常在手。之子未归家,何以奉箕帚。
为君长相思,踯躅岁云久。思君头易白,惜无百年寿。
谁能学仙人,辟谷但饮酒。
猜你喜欢
兵势如破竹,长驱甚建瓴。已应猺种遁,还见鬼方清。
恩信要须布,干戈可暂停。但令疆圉静,休慕简编青。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jùn)邑(yì)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miǎo)漫连云霞。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大河:即黄河。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城市:即指清河。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犹回望。旧乡国:故乡,指京洛。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西风吹户牖,犹自客荆蛮。
积水浮秋汉,微阳淡远山。
蝉稀疏叶尽,雨歇片云闲。
何日忘簪绂,深居石室间。
跨缘今似孤云薄,随身翩翩惟一鹤。缟衣赴节舞松风,好伴先生卧林壑。
飞空恨乏王乔舄,拥弊几如晏子裘。兴利略行田际港,冒寒仍上海边楼。
草埋古迹存荒垒,云漏阳光见远洲。不独区区祗吏役,又随轩旆作清游。
天行近野团龙盖,万姓环门识衮袍。竟畎难宽卿相力,藉耕无乃圣躬劳。
侵坛碧草茸茸起,土殿红云冉冉高。巳忝赐筵思报述,即东潘赋愧词曹。
昔属时霖滞,今逢腊雪多。南猜飘桂渚,北讶雨交河。
尽灭平芜色,弥重古木柯。空中离白气,岛外下沧波。
隐者迷樵道,朝人冷玉珂。夕繁仍昼密,漏间复钟和。
想积高嵩顶,新秋皎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