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道无成方悔错,为僧到老始知閒。閒来卸却乾坤担,错去彝除祖佛关。
桂魄烂空水尚剧,梅花满地腊将残。衲衣下事谁能会,祇觉频年病怯寒。
猜你喜欢
酒友
刘伶不戒,灵均休怪,沿村沽酒寻常债。看梅开,过桥来,青旗正在疏篱外,醉和古人安在哉。窄,不够酾。哎,我再买。
客高邮
危台凝伫,苍苍烟村,夕阳曾送龙舟去。映菰芦,捕鱼图,一竿风旆桥西路,人物风流闻上古。儒,秦太虚。湖,明月珠。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luán)殿,移阴入绮(qǐ)窗。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参考资料:
1、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
2、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3、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可惜:可爱。
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蟠龙烟雾气萧森,江涨新波雨露深。峰顶片霞开锦轴,牙樯斜口荡帘金。
渔歌惯唱清湘曲,侠客多弹流水心。两岸相看时极目,满庭花影几筛阴。
明妃一出萧关道,玉颜不似当时好。却留青冢地长春,复有画图容不老。
汉官佩剑卒举旗,分布四马连尻脽。毛端飒有风沙吹,侍女颇具宫中仪。
中有襜褕拥独骑,落日黄沙万马迹。临风翠袖双蛾眉,欲到穹庐前几许。
贤王迎跪庐儿语,琵琶曲终泪如雨。佳人那必逢佳侣,表饵生分汉帝忧,容华死作单于土。
遗事竟宁传到今,王昭有曲声中琴。仇生岂亦能知音,写出别怨关山深。
正使夔州衰杜老,春风省识忽伤心。
江外昔分符,人皆咏裤襦。有书充栋宇,无屋远庖厨。
容膝渊明舍,饮瓢颜氏徒。莫言太清俭,本是列仙儒。
独夜愁如此,殊乡老奈何。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
衣敝邻砧动,书沈海雁过。
灯前空拂剑,酒薄不成歌。
愁人几点泪,不许秋风吹。
吹入吴江里,江流无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