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与生契家,恳恳常告戒。退而省其私,立志能匪懈。
相逢索居后,新知颇超迈。深培仁义根,势利无芥蒂。
猜你喜欢
风雨端阳生晦(huì)冥(míng),汨(mì)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参考资料:
1、温广义.《历代诗人咏屈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99—100
端阳:端午节。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汨罗:汨罗江。吊:凭吊,吊祭。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独:独自。醒: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十兆九万拜,求道心如惔。
毗卢顶上珠,直欲一手探。
天厨送谁馔,众腹岂敢贫。
君有维摩心,作茧怜吴蚕。
八万四千供,只须丈室函。
昔我闻晨钟,今载草堂柟。
流年急如梭,长歌愧仙蓝。
勇寻赵州关,何畏白发鬖。
愿为护法轮,金甲持长锬。
又恐囘道人,晚遇黄龙南。
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
茶烟里,浑似冷云昏。
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霖长为洗苔痕。
丹青叟,见也定消魂。
官闲吏归早,岁晏寒欲盛。
槐稀庭日多,鸟下人语静。
幽花破寒色,过雁惊秋听。
酒贱莫厌沽,北风行欲劲。
东征度辽海,朝雨浥尘沙。珠袍黄金甲,玉辔白雪騧。
前锋耀戈戟,后骑鸣鼓笳。连城不足拔,诸将毋庸誇。
杀气昏海雾,军还应自嗟。
柳色媚别驾,桐花夹行舟。慈湖一片心,不上富贵钩。
撇却云雾窗,分渠月波楼。但有月长清,何妨波漫流。
弭节发襄国,饮马清洺水。山岳忽阴冱,急雪白玼玼。
北风利如刀,剪剪射双耳。饥乌时一鸣,仆夫寒堕指。
人生三间茅,岂不愿乡里。天子命有行,去去何敢已。
道傍有旗亭,湿烟乱汀苇。尚想布衾人,晏眠犹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