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刺史观风出郡南,偶陪轓盖到西庵。四山回合攒幽树,一径萦纡入碧岚。
移坐竹阴耽野趣,论心杯酒绝浮谈。诛茅便欲林间卧,未报君恩尚未堪。
猜你喜欢
看山游遍郡城南,清绝都应让此庵。流水到门澄碧沼,乱松绕屋拥晴岚。
浮生无奈多纷扰,偶暇何妨一笑谈。此景此人能几遇,夕阳归路思难堪。
停骖相与坐论文,人得浮生暂息纷。怪底襟怀清似许,僧房面面对松云。
药鼎无时手自煎,万囊长在枕头边。
罪今脱矣从头白,病已安之用涕涟。
始悟旧诗成卦影,只消崇道了天年。
故人读罢知余喜,遥举真珠百斛泉。
支策野桥西,风烟积雨迷。径深花互落,梢重叶如啼。
水荇蜻蜒立,茅檐翡翠栖。不知羊仲侣,何日手重携。
萧萧古易水,秋风吹白杨。荒台恣遐瞩,日暮萦悲伤。
幽蓟多壮士,任侠险不臧。轻身噬猛烈,白虹经天长。
报丹事不成,荆高空激昂。吁嗟于期头,千秋谁复偿。
渔父醉,蓑(suō)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zhào)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却:往回走。短棹:小桨。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香径无尘雨初歇,海棠半谢胭脂雪。千年一刻度春宵,爱杀清妍柳梢月。
苕溪仙客文中英,面如玉盘双眼青。金龟换酒不自酌,芳筵罗列邀佳朋。
座中谈笑总超俗,咳唾随风散珠玉。姚郎起舞伍君歌,击鼓催觞令行速。
四明客子醉欲颠,仰看北斗低青天。葛巾吹堕落花里,玉山倒向东风前。
人生得意要须乐,底用閒愁时作恶。君不见三闾大夫独醒死,留得虚名亦徒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