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年射策上金銮,豸服荣联玉笋班。抗疏从教龙准怒,捐生欲夺凤雏还。
心同仁杰艰虞际,节与周昌伯仲间。此日贤郎登禁从,苍天报应未应悭。
猜你喜欢
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jī)头,白鹭汀(tīng)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dī)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黄鹤矶:又名黄鹄矶,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白鹭汀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七国春秋:战国时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的历史。言活动在这些历史舞台上的风流人物面在哪里去了。隋堤: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渠筑堤,道皆种柳,世称“隋堤。”鸿沟:古代的运河,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开封至淮阳东南入颍水。楚汉相争时,曾经划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为汉。
泊船到得暮钟时,等待诸船不肯齐。等得船齐方过闸,又须五鼓到荆溪。
沿溯同一川,风波情岂别。维舟暂相从,销忧自怡悦。
明发南北飞,离怀更秦越。
销得炎炎夜,披襟水一涯。虫邀无赖月,风抱野人怀。
短发不须散,扁舟谁与偕。殆忘秦或汉,天地此和谐。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路转横塘入乱峰,遍寻萧洒兴无穷。
楼台特起喧卑外,村落随生指点中。
溪傍五云清逗玉,松分八面翠成宫。
归途父老欣相语,今日程公昔谢公。
子瞻(zhān)谪(zhé)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参考资料:
1、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160-161页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今福建。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