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殊方秋更苦,失路暂相将。身世悲江夏,轩车感渭阳。
勿传三木惨,骤使二亲伤。会有生还日,心无愧彼苍。
猜你喜欢
玉宝琼扉,琳宫绀宇,层崖染茜。嵌峭壁、三生堂后,梳妆台左,李唐遗殿。
黑摧秃柏苍皮偃。雨淋浪,藓崩剥,坏梁雷篆。昨春野寺,记著青鞋踏遍。
陆浑火、烧残赤县。焚玉石馀灰延鹿苑。叹一夜、猿狖悲号,千年龙鬼糜烂。
化断井、颓垣一片。剩落落、长松谁伴。想月夜,古洞里、仙灵浩叹。
清钟夜半寒山寺,不到枫桥估客船。安得檀施金布地,精蓝重睹大康年。
白头吟望,故国平居多恻怆。弹指楼台,恐有胡僧认劫灰。
纷纷厨顾,又见甘陵南北部。长啸苏门,多少风尘袖手人。
我闻刘纲古仙子,此郎无乃渠耳孙。
平生丘壑有真趣,脱口误与儿辈论。
杖藜乘兴绕山腹,拨碎松影寻云根。
一拳疏翠万峦足,见之惊喜双颊温。
挈来珍护等完璧,浸以清泚供金盆。
窗前细看坐忘食,冷碧尚带烟岚痕。
斗量明珠问君买,刮我十年尘眼昏。
莫学卫公作痴计,苛戒直欲传后昆。
高怀脱落万事细,一笑付余无吝言。
手扪心玩挽归兴,夜来清梦惊哀猿。
销魂全在眼波秋。盈盈怕见春愁。暮江人去正凝眸。
粉泪难收。
密意灯前频送,幽情扇底微钩。绣帏斜睨半含羞。
别样风流。
暮春百卉未舒红,尽日寻芳逆晚风。
谁道倦游鞍马上,且投佳句锦囊中。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bó)秋空鸟独还。
两鬓(bìn)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落日时分西风吹动草色间杂的劲草,气清云淡,秋空中飞鸟独还。
两鬓白如霜雪的我在山道孤身跋涉,策马奔行再次踏上太行山。
参考资料:
1、王英志注评.明人绝句三十家赏评:黄山书社,1991年04月:50
太行:太行山。此指山西境内的太行山。斑斑:草色间杂。
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千里客:作者自称。
这是一首行旅诗。
“风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鸟独还。”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西风”两字,既点明此时太行的季节,又突出作者身临太行山的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天空,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更是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作者自述生平。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今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心中愁绪不断。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此诗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