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放棹三江口,辞家五岭东。残年千里别,何日一尊同。
出处心须小,文章气尚雄。白头慈母在,行色莫匆匆。
猜你喜欢
犹忆儿童日,摊书尔独能。翻怜双白鬓,空负一青灯。
对酒他乡客,将诗何处僧。别离今老大,风雨暗溪藤。
汝壮身须远,吾衰意转迷。一门半生死,诸侄又东西。
孺子亭前坐,滕王阁上题。大江波浩荡,庐阜与天齐。
古人为学戒悠悠,说命惟从务敏求。
识此味时那可已,更从来处验吾修。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鹤关音信断,龙门通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这几句意谓:可寒衣虽然准备妥当,这龙门戍地的道路却又很长很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让它搁在那儿独自地散发熏烤的香味了。全诗到这里嘎然收束,那不尽的愁思,那远戍他乡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给读者去玩味,揣摩了。这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无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诗人对一对“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人为分离而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是作者对唐统治者发动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抗争。不难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但比之表现的感情更为细腻,更能打动读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着泪永挥写这首诗的,不过,他把眼泪洒在诗篇之外罢了。
从诗人记事起,唐王朝就无休止的进行武力征伐。据史书记载,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西突厥,擒沙博罗可汗;公元661年又讨伐百济,灭掉了百济国,并击败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征高丽,擒高丽王高藏。作者十五岁那年,即上书右相刘祥道,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该文中说:“伏见辽阳求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常卒……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刘右相书》)这种反侵略、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诗人,王勃把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最深刻的诗篇之一。把这首诗放在初唐诗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来分析、来评价,不难看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篇已相去不远。在那样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佳作,当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宫诗、艳诗的文人为之一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写上一笔的。
月华如水笼香砌,金镮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花冠频鼓墙头翼,东方澹白连窗色。门外早莺声,背楼残月明¤薄寒笼醉态,依旧铅华在。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小庭花落无人扫,疏香满地东风老。春晚信沉沉,天涯何处寻¤晓堂屏六扇,眉共湘山远。争奈别离心,近来尤不禁。青岩碧洞经朝雨,隔花相唤南溪去。一只木兰船,波平远浸天¤扣船惊翡翠,嫩玉抬香臂。红日欲沈西,烟中遥解觿。木绵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三春花卉满州城,渠占风流第一名。老杏酸寒誇锦绣,野梨乾强学瑶琼。
秾妆雨后频来看,尤物年深特地荣。为是翰林亲手植,莫辞欢赏慰民情。
碧山道士曾相约,归路还来宿武云。月满仙台依鹤侣,书留苍壁看鹅群。
春岩多雨林芳淡,暗水穿花石溜分。奔走连年家尚远,空馀魂梦到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