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倚风争舞翠云翘,半启篷窗酒晕消。薄暮欲投湘浦宿,隔江谁弄紫鸾箫。
猜你喜欢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1、毛佩琦.李太白集: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85页.
2、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初中卷.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169-170页.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水满池塘叶满枝,曲廊危榭惬幽期。
风和海燕分泥处,日永吴蚕上簇时。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从来夏浅胜春日,儿女纷纷岂得知。
偶遣丘中步,来眺江上阁。树里吕王城,草边邾子郭。
遗宫隐莫寻,往牒恍难托。春深苦竹滋,秋高白杨落。
故堞啼早鸦,野田噪暮雀。颇为樵牧资,焉免狐鼠虐。
雍门哀有馀,九原何可作。
海东红日照蹉跎,牛侧凄凉发浩歌。鲁圃射夫三举觯,韩原战士一麾戈。
冰霜
春雨春风,睡起花飞散。无心匀面。闷倚栏杆遍。自卷珠帘,放出双双燕。
垂杨院。深下葳蕤,光景深如电。
乱漂源里红雨,净洗枝头雪绵。
只讶欢非前日,安知春是去年。
王生思妙道,独居自相羊。乃以清梦语,揭之在幽房。
处世实大梦,于梦差为长。扰扰无时清,真精且沦亡。
孰能寡嗜欲,引之大觉乡。鲁侯一何愚,欲往忧无梁。
太清日渊澄,中有生者忙。吾闻接舆言,斯岂大无当!
古之得道者,夏能造冰凉。西方有圣人,清净闻身香。
飞龙游上天,至冬乃伏藏。谁知疑黄泉,可以登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