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气薰蒸遍九垓,谷中风景胜蓬莱。夭桃艳李能红白,舞蝶游蜂信往来。
别有壶天行日月,全无世路接尘埃。从今解得寻君处,夜夜丹光烛上台。
猜你喜欢
气机无停留,寒暑均四澳。于何阻玄冬,佳人在深谷。
谷虚候乃中,阳回煖先复。东阡桃始荣,南陌□重绿。
流水暖浮花,繁条庇重屋。升高望四野,振衣聊踯躅。
未寒阴巳凝,既煖物犹缩。谷风时安假,大运咨乘轴。
一嘘寒霾扫,再嘘皇风穆。惄焉揽予怀,中和谌可掬。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1、毛佩琦.李太白集: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85页.
2、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初中卷.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169-170页.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浴罢风来玉宇凉,山蝉吟咏送斜阳。
长缫独茧来还去,九折升车短更长。
窈眇笙箫云汉冷,凄清风露月华香。
看君定是神仙侣,且择高枝深处藏。
自别高居二纪余,今朝重到懒踟蹰。
山川胜景依然在,屈指交亲一半无。
京洛名花观盛衰,霅钱风景各随时。灵株本拨无留活,却恨图中误折枝。
开府宾阶长绿钱,惟馀湜籍鬓毛鲜。今看沧海横流日,不是黄龙痛饮年。
北海衣冠大和会,西堂杯斝小游仙。衡阳观察真宾雁,北去南来也自怜。
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豁开三要三玄,捏碎佛祖标格。
村歌社舞得人憎,胜似当年白拈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