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尊前红雨飞南山,坐隔牛女河之间。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
萤垂碧草疏帘静,燕入深红画栋间。漫指白云浮故国,忽因清梦落朝班。
猜你喜欢
旅榻当筵卧,西风拂小栏。秋从今夕到,月向异乡看。
有巧输人乞,因贫得梦安。曝衣问僮仆,预戒早霜寒。
圣水烹山茗,玄谈启石亭。井梧飘一叶,桥鹊度双星。
骨立肝心赤,衣披尔我青。节期欢聚首,丝管夜同听。
哀筝一弄湘(xiāng)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綵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羲和无停车,万物岂长久。颜回一何天,盗蹠一何寿。
明镜蒙埃尘,安能别妍丑。松柏遭剪伐,不如蒲与柳。
所以刘阮徒,沈酣托杯酒。
游人都道西湖好。竟引莎莎到。尺幅苦瓜棚,乱乱糟糟,好教莎莎笑。
去年初见莎莎小。一岁高多少。薄冰厚人情,冰雪聪明,全是戈家调。
中林避世士,茅屋一閒云。雨笠寻芝术,晴窗究典坟。
竹深羊仲至,瓜熟邵平分。也有幽栖处,长随鹿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