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枉种荷花满野塘,出门天地正苍茫。捲帘每忆风前影,对酒惟闻雨后香。
松柏绕山飞远瀑,楼台沉水浸斜阳。凄凄何处吹邻笛,嵇吕凋零益自伤。
猜你喜欢
压帘蕉叶入窗花,尽向轻风弄日斜。心到寂时长似客,地逢幽处即为家。
山阴树色停高阁,江静潮痕画晚沙。笑倚竹门看月上,数声江树万重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huán)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
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7-208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轻财重义真公子,长策沈机继武侯。龙节坐持兵十万,可怜三蜀尽无忧。
频岁驱驰行万里,还家幸埃敢言疲。
雨寒倦马愁长路,日落栖禽拣稳枝。
两扉携持高老画,一编吟咏放翁诗。
客途佳处人知少,正在车中兀兀时。
姬发誓孟津,集者八百国。当时尽弃商,喜受钜桥粟。
独有首阳山,不生周草木。至今插天高,与商无终极。
春湿青苔媚客襦,斜回十里野云迂。珠皈佛塔悬衣舄,绣抹春岚点画图。
苔径长松烟不断,石街双屐响相呼。禅宫香傍梅花墅,绛雪披纷簇野酤。
君墓我其铭,谁知不尽情。
半生萍梗过,晚岁柏松盟。
辇下清相谂,兵閒老共惊。
芙蓉堂在否,回首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