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紫薇省外姓名香,白鹭洲前别意长。祖饯谩劳冠盖集,赋归莫待菊松荒。
携尊与客行花径,采药逢仙坐石床。轩冕浮荣成底事,从君分种水云庄。
猜你喜欢
峡(xi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yá)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754页。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欲尽春:春欲尽。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和彻诗篇得暂闲,落梅香里立栏干。
新裁白紵春衫薄,犹怯东风一阵寒。
道士嵩阳住,前年阙下来。方瞳能鉴识,短干不惊猜。
每出淮王邸,还过箫史台。韩湘名岂幻,曼倩语兼诙。
禦腊作薪火,休粮是药材。松将枝作盖,枣用核为杯。
方死三尸泣,诗专八斗才。送人时借鹤,乞雨或分雷。
玉节秋朝帝,黄芽夜结胎。丹烧葛洪灶,韵写野王堆。
海信青童得,春衣玉女裁。愧予知守牝,求道未逢媒。
五石饥难饱,三华冻未开。相期游汗漫,从尔到蓬莱。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选胜游。一夜雨声三月尽,
万般人事五更头。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石壁含天泽,南山第一重。
旱时先出雨,阴穴又乘龙。
云影摇诸壑,雷声起半空。
何当大滂沛,尽活四方农。
秋声初在树,野旷净无埃。寂寂空亭子,幽人期未来。
朔风扑面冻云垂,引鹤冲寒出郭迟。却忆西湖霜月下,美人相伴立多时。